一个人的公积金高不高,主要看三个方面:缴纳比例、缴纳基数、是否有房补。
在任何一个地方,体制内职工的公积金都普遍偏高。其中,公务员属于体制内职工的中上水平,所以确实属于普遍偏高的水平。但是咱们也实话实说,体制内职工公积金高,完全是体制外单位不努力的结果。不是体制内太香,而是因为体制外的私企太不努力,太恶心了。
体制外单位,实话实说,都是老抠AC之间那个数。但是换个角度想想,如果你是老板,你愿意多增加成本,给员工交公积金吗?

第一,缴纳比例
任何一个单位缴纳公积金都是有一定比例,不会无限制的缴纳。
2015年,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(修订送审稿)》,拟规定,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5%,不得高于12%。
有了这个规定,就有了公积金的缴纳上限和下限。所以,能缴纳公积金的私企,本着能少交就少交的原则,基本上都按照5%的比例缴纳,而体制内单位,基本上都按照最高12%的比例缴纳,这就差了7%,另外,公积金收双向的,个人交一定比例,单位还要缴纳同样的部分,如果缴纳基数一样,这里外里,每个月就差了14%哇。你说是不是一笔巨款?

第二,缴存基数
公积金基数由两个方面决定。
一个是所在省市,不同地区,因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,公积金基数不一样,上海的基数肯定比合肥的高,合肥的基数肯定比安庆的高,这是地域差异。而且每一两年,当地都会提高这个缴纳标准,并且设置一个上限。
举个例子:
根据《关于2021年度上海市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、比例以及月缴存额上下限的通知》规定,2021年度职工本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各5%-7%(取整数值)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28017元
看最发达的上海,这公积金上限可真的高哇。普通人流下羡慕的泪水。

另一个就是单位和个体的差异,不同单位工资不一样,自然基数不一样,工龄长的老员工和新员工,肯定基数也不一样。
最好玩的是私企,比如说某些互联网大企业,年薪50—60万的程序员,听上去好厉害,其实一个月的公积金也就是4—5000块钱罢了,因为他们的计算方式玩了花招,很多绩效奖金都不计算在公积金基数里,算绩效,怎么算固定工资呢?如果都给他们算,人家公积金早就按照深圳、广州顶额缴纳。但实际上,他们却到不了当地顶额。

所以说,私企是真的抠搜,算计到了骨子里。
第三,房补
某些省市会出现补充公积金、住房补贴等形式。这样就导致公积金账户里实际打入的钱比公积金上限24%还要高,那高出的部分,严格意义上来讲,都是房补,是补贴,不是公积金。比如说距离北京很近的那个直辖市,曾经那引以为傲的三倍公积金,就是这么来的。
其实吧,真正缴纳公积金的人没那么多,2021年,住建部有公布过一个数据:全国缴纳公积金的人数, 一共是1.64亿人。
各位网友,请记住这个数字,1.64亿。

要知道全国就业的人大约是7亿多人。
这7亿多庞大的就业人群里面,包含了体制内、外企、私企、个体工商户以及外卖员、抖音博主等等所谓灵活就业的所有就业人员。
7.34亿就业的人,只有1.64亿人有公积金,那广大的私企是真的压根没有缴纳公积金。
其实不光是公积金,五险一金的缴纳人数都不高。下面这个数据,请你一定要注意,截止2021年底,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是10.3亿人(这个基本上大家都有);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:2.3亿人(怎么样,吃不吃惊?);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:2.8亿人(怎么样,意不意外?)
不要忘了,五险一金缴纳的主力可是体制内职工啊,全国来看公务员编,大约750万左右;事业单位编制(教师、医生等等),3000万左右,再加上国企(央企、地方国企)的职工,不到4000万人。

这里面加起来就有小8000万人~
那么私企缴纳公积金的人数也就只有大约8400万而已,还有多少企业是不交公积金的?
你别看公务员公积金缴纳算比较好的,但是公务员真的不是公积金最高的体制内单位。医生的工资和公积金就比公务员高很多。
比如说我之前相亲一个牙医,一个月公积金8600多,你说谁有这么高?

有些国企,工资是当地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是多少,它就是多少,再加上补充公积金,你觉得可怕不?那有些事业单位,公积金也是远高于公务员的。
体制内最YYDS的,是它们,并不是公务员!坐标大连,我见过的公积金最高的单位,是XXX核电站的工程师。人家公积金缴存不按大连的走,人家可是XX核集团。